集团新闻

考察美国基础教育的体会

作者:集团专家组  最后更新时间:2017-04-05  发布者:cwjtzjz  来源:从文教育集团  点击量:3870

考察美国基础教育的体会

谭必刚

我有幸地参加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组织赴美国教育考察团,全团29人,历时共13天,2014年9月16日至9月28日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参观考察。在美国参观考察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旧金山一些公、民办学校,其间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关于“教师教育水平与专业水准的提升”的培训。参观了10所学校(包括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实地考察和参观了8所中小学。这8所学校中,有公立学校,也有民办学校。听了6场讲座,讲座的内容有美国的教育史,公、民办学校系统的教育评估,民办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以及联邦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要求及管理等。零距离接触美国的学生、教师、校长、还有中国留学生。实地考察了美国教育。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与美国教育工作者的面对面的交流,我收益良多,对中美教育的异同点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现简述如下:

一、中美教育的共同点

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学校的生命线。以教学质量求生存、谋发展是中美教育的共同点。在美国学校的学生、教师、校长都有学生成绩的压力。从我们这次与学生、教师、校长的交流中是可以体会到得到。他们每年都由各州组织各校统一考试。以教学质量来评价每一所学校,这一点中美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美国一所学校如果学生成绩达不到教育部门所规定的成绩(按不同学校规定不同层次要求),那么这一年就由各州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各州的规定不一样),如果第二年还达不到要求,则调派有经验的教师到学校来帮助提高。如果第三年还达不到标准,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就重新调整,严重的就是关闭这所学校。他们这种做法是很严格的。没有质量何谈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不过分。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是美国教育的特点

从这次考察中我发现,所有的学校都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他们还在教学中积极推动科技、工程、发明制作等学科活动的课程。

从他们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在教育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学校把创新能力,自主能力整合到阅读课和课堂教学等课程中,这种形式和我们现在的综合实验课相似。课堂教学把两个学科整合起来,寻找两个学科的结合点。这样做能使英才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从这次参观考察中体会颇深。在波士顿和旧金山两所民办高中学校里,我们同在那里留学的7位中学生进行交谈,他们谈在国内上学和在美国学习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他们说,在美国学校是服务学生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为学生服务。而中国学校是管理学生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个性。中国教育关注的是总体,而美国教育关注的是每个群体,每个个体,每个细节。美国教育很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考察美国的教育,我开始沉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确实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呢?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还依旧摆脱不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以讲为主,重视“教”,而忽视了“学”。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读,满堂灌。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只有教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自我教育的平台,才能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这些不正是我们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应该重视的问题吗?

三、特殊的教育模式-----小班授课

美国中学的学制是: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学生没有规定的行政班级,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只有相对稳定的学科性班级,学生各自按照自己选修的课程去上课。每节课之间学生要奔走于各个教室。按美国政府主管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科性班级上课人数不能超过20个学生,实行小班授课。虽是小班授课,但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轻。在美国,每位教师周任教课时达到30-35节次。所以,教师几乎整天都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每个教师一间工作室,这既是给学生上课的教室,又是办公室)。因为是小班,学生人数少,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教室常常采用动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随机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室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和表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过程,教师重视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适应未来的能力。

中国和美国教育的观念也不同,中国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能提出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对教师的结论出现不同意会遭到批评,而美国的课堂上则得到鼓励和表扬。

美国的教育是“学问”教育,中国的教育是“学答”教育,问才是真正的智能表现,答就形式上来说,可以讲是重复。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美国中学教育经常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享受学习的快乐,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感悟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

今年高中部首次创办国际英特班,全班学生只有15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特小班,但在美国这应该是一个中等人数的教学班级。办班以来,教师在这个班的教授模式还是中国式的大班授课方式,这显然是不行的。应该借鉴美国小班授课的特点,在授课的方式上加以改进,借鉴美国小班授课的做法,改进教学模式为英特班教学找方法,为民办教育发展找出路。把第一个国际英特班办好,摸索经验办出特色来。

通过这次赴美考察,我认为,中美教育因国家的体制不同,教学的理念不同,出现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是圆的。总观中美教育,由于中美教育的方式和育人的目标的差异,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远不及中国学生,而美国教师极其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而中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基础教育”,狠抓“基本功”,加之中国学生的勤奋,能吃苦,所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比较扎实,就这一点美国的基础教育远远不如中国。但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教学完全瞄向的是应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的短板。总之,中美教育各有所长,中国自有中国的优点,美国有美国的长处。我们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用中国的严格铁血教育加上美国的创新思维和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用中国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加上美国式的宽容创意,注重细节而不拘一格,既重视学习成绩,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许就会形成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那钱学森博士希望中国教育培养的拔尖人才,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来,中国教育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