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作者:集团专家组  最后更新时间:2017-04-07  发布者:cwjtzjz  来源:从文教育集团  点击量:3571

湘西从文教育集团专家组

高效课堂是一个新生事物,前途光明,过程曲折。通常说,高效课堂改革有四个阶段: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从理念到信仰是一个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难在哪里?痛在何处?

一、教师观念  明白容易内化难

课改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改善。因为高效课堂真正的操作执行者是老师。相对传统课堂,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和主角,占领了教师的地盘,颠覆了教师的专权,挑战了教师的能力,让教师走下了神坛。面对地位和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而言,当然有着否定自我的痛苦感。不仅如此,除了传统习惯让老师难以真正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效课堂对老师们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1、挑战了老师整合教材的能力。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有整合全部教材的能力,整合课外资料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等等。如此的能力要求,逼着老师放弃不合时宜的“经验”,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再来。

2、挑战了老师一直以来的“安逸”。对于相同内容的教材,传统教学的老师只要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的清、讲得完就可以了。但是,高效课堂要求老师们一课一教案,要求老师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应对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每届学生、每节课都不一样,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方案,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安逸”度大减。

3、挑战了老师的安全感。过去课堂教学,老师一个人掌握大局,随心所欲,“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效课堂对老师发出了“警告”,学生会随时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课堂不再容易“把控”,不再那么“安全”。

高效课堂上,老师会引发否定自我的痛苦感。面对这种变革,年轻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要发生这种观念转变,就不那么容易了。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累计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时,传统师生关系本质上还是师道尊严,而高效课堂把学生当成“主人”,相对而言,教师就成了“助手”,或者说是“首席学生”。这种角色的变换,需要艰难的时间适应,需要痛楚的过程调整,需要学中做,做中学,需要从意识到实践的真正内化,才能担当起高效课堂的责任,内化为高效课堂坚定的执行者。

二 、学生新规范  要求容易养成难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变“懒”了,过去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者,被经常强调的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在高效课堂里,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先把60%-70%的内容自己弄明白,然后把20%左右的内容跟同学讨论出来,老师则组织学生集中解决剩下的10%-20%的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的动探索,要让过去“跟”在老师后的思维动起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课堂上的观众、乘客和打酱油的,变成演员、驾驶员、当事人。要重新建立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情性。同时,一些新的课堂规范要让学生及时适应,如:展示要站在聚焦处面向全体学生;发言脱稿,声音洪亮;板书工整,字迹美观等等。

规范变成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会有一个过程,甚至相对较长的养成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老师们指导、培训,尤其需要老师激励鞭策和用心坚持。学生习惯养成难,成功关键在学生也在教师。

三、导学案建设  编写容易保质难

编写导学案是高效课堂重要抓手之一。一般来说,课堂有问题,60%以上出在导学案上。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教辅和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料。

何为导学案?“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去,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找到最后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是引导方向,是指导方法,是引领学生向成功迈进。“学”首先明确是面向学生,只为学生学习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有“梯子”、“垫子”和“桥梁”,只要敢于攀登,勇于进取,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到达知识的殿堂。“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撰写主要由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实际决定。

怎样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更有“导向”作用,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导学案中“学”的兴趣和欲望,这既是导学案编写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导学案应有的质量要求。达到这一“质”的要求很不容易,老师们得沉下心来,在探索的道路上苦苦追寻,不断积累,稳步提升。

四、学习小组  建立容易建设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操作中最关键的部分。学习小组建设包括组织建立和小组学习的推动建设两部分。建立即组建,就是按照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等因素,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编,然后选组长、编序号等。不仅如此,组内还需要结对子、拜师傅,实现小组学习的交流、帮扶和深度。学习小组机构的建立比较容易,而深化建设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小组建设包括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课堂的分工与合作、小组的评价与管理、小组文化建设等。小组建设尤其要培养和树立组员强烈的集体意识,把小组荣誉视为至高;严格推行值日制度、课堂评价标准;从班级、年级到学校建立立体评价机制,把小组及组长的评价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效课堂向纵深发展。

建设好学习小组,老师自然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高效课堂就如上了高速车道,快速顺畅,效率倍增。

学习小组建设难,无捷径可走,不可急功近利,唯有与高效课堂相生相伴,方能同生共长。

五、课堂展示  参与容易精彩难

展示是高效课堂一个亮点。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任由课堂自由发展,课堂将会出现“无序展示”的问题;如果人为分工以扩大参与度,又使得展示会显得“泛泛而展”,失去精彩。展示即为发现、探究和揭示,展示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要高度重视,切忌为展示而展示,更不可无效展示。

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成果展示、分享展示;可以是问题展示、探究展示。展示内容可以因学科特点而有区别,如文科多为前者,理科多是后者。

展示分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说、辩、演、画、歌、舞、写、实验等,但无论什么展示都应具有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成性。展示内容有问题性才有合作探究的价值,那些都会都懂的、有现成或统一答案的没有展示的必要;层次性能让课堂更加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更多的学困生参与基础的主体的内容展示,让优生及中层学生再以展示的形式补充、归纳、探究、提升;展示要有互动,不能走马观花,不能仅仅把个人见解讲完、把小组答案讲完就了事,要鼓励学生不断质疑、补充、争论、追向,以达到生成性。有此四性的展示才是精彩的展示。

然而,不少班级和学科,课堂展示离四性要求尚有距离,往往每次展示总是那么几个人开口,而且总是停留在对问题的表层认识和理解上,没有质疑,没有追问,没有争论,生成性问题只有无奈地落在教师的头上。这样的展示意义不大,缺乏深度、广度和高度,也就失去了精彩。

六、教学质量  暂降容易提高难

不少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是朝着“高效”二字来的,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学效果好,考试得高分。高效课堂并不与升学率、考高分相对立,但是升学率、考高分并不是高效课堂的直接目的,而只是必然的副产品。

从实践中得知,高效课堂前期可能会出现教学质量下滑,原因何在?撇开有的学校和老师没有把握高效课堂精髓,归罪于高效课堂不说。有人做了个比喻:刚开始骑单车的时候,歪歪倒倒,还真没有走路的人快,更别说追上那些拼命跑步的人了。可是,当骑熟练了,上路了,就是博尔特也追不上!再到后来,换上汽车,小心翼翼,起初也赶不上骑单车的,但最终结果不言而喻。

以上比喻告诉我们,高效课堂能不能更快更顺畅地到达目的,需要有个过程。走路的人,只管自己往前走就是,不闯红灯就行,约束少,可是只能到达近距离。高效课堂行驶在公路上,有更高技术要求,有更多规划约束,可能达到更远目标。诚然,在教育的征途上,有的只注重短期目标,把学生赶着跑向中考、高考,过完三年就完事了,但高效课堂不仅仅让这三年过得精彩,还要让学生以更多的能力、更健康的心智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所以,在高效课堂改革推广上,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看准方向,熟悉操作,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勇往直前。

高效课堂不可能只存在以上几个问题,探索实践中,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问题产生机遇,问题也是课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充满激情,定能克服问题,战胜困难,把高效课堂办的红红火火,熠熠生辉。